如何開始設計課程(三):原有課程調整與重組
2024 Jan 09 教學培訓
內容目錄
如何開始設計課程的第三篇,也是最後一篇,
除了前一篇提到的,從頭開始設計課程以外,
隨著授課邀約增加、經驗累積、對象不同...等,
原本的課程很可能會需要調整,或是跟其他內容搭配重組,
以下就分享 現有課程調整 以及 原有課程的重新組合 的相關建議。
大概會有以下四種狀況:
1.依場地環境調整
最簡單的調整狀況,
通常比較影響教學手法、小組分配的變化,
例如一般排排坐有桌椅跟沒桌椅可以做的分組方式與討論演練不一樣,
有足夠空間做分組桌型可以操作的方式又不一樣,
階梯型有桌子沒桌子又不一樣,所以事先知道場地環境,
對於手法的安排會有很大的影響,
不同手法的運用會影響到學習的狀況以及教學時間,
所以因應場地調整教學方法時,
也要留意一下時間的掌握以及教學成效的達成與否。
2.依經驗調整
隨著自己的知識累積與教學經驗,
補充內容到原本已經設計好的課程,
像是常見的學員問題,
如果有個課教兩三次都有同樣的問題被問,
或是學員在理解上感到困難,
就可以直接增加到正是內容解說,
減少理解落差以及解答時用掉的時間,
有時同一個主題也會因為教學次數多,
與學員的交流多了以後,
有一些新的體悟可以增加進去,
另外也常見的是領域內的知識有新的發現,
因此更新教學內容,
適當的補充或調整進去原本的課程。
3.依對象調整
第一次設計課程時通常都會有預設的學員對象,
但面對不同的對象時,
要考慮對方的背景與先備知識程度調整,
包含表達的方法、案例故事、內容深度,甚至手法,
調整成最適合對方學習的方式,
比如同樣是溝通課程,
對上班族職場人士、對門市人員、對業務銷售、對主管,
不同角色的應用情境與先備知識、經驗不同,
教學的內容、順序、案例,就需要做些調整,
讓教學對象容易轉化運用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
4.依時間調整
需要把不同課程做搭配,
通常是以下三種情況會發生
1.原本課程由短時間變長時間
2.在不同情況與時期,發展的不同課程,之後要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套新的模組
3.需求單位的學習目標需求不只1個,可能有2~3個
如果是狀況3,且這些目標沒有連貫性、關聯性,
可以直接分區塊教學就好,但要留意最好每個區塊教完就休息,
或是有一個明確的段落結束與轉場,
回來再換下一個區塊,讓學習內容的分界更清楚,
學員心理的轉換也會比較明確;
如果狀況3的目標是有連貫性、關聯性的,
先看原本的課程是否能達到所有目標,
假設無法滿足所有需求,就可能會進入到1或2的狀況重組課程。
不論是狀況1或2,建議的步驟如下:
步驟一、把可能有幫助教學目標的資料都攤開來看
包含對教學目標有幫助的,所有設計過的課程、手邊的資料、網路上查的資料、書籍…等。
步驟二、挑出最重要的核心
從所有內容中選擇對於主目標幫助最大的作為核心內容,
把他放在整個課程架構的中段,會需要花最多時間與心力教學。
步驟三、選擇前置內容、延伸內容或次要目標
依照前面提到的,相較主目標的核心內容,
其他所有設計過的課程或資料,
有哪些適合當作主目標的前置內容或先備知識(包含知識、技能、態度),
適合用 由淺入深 或是 流程式的編排;
有哪些適合當延伸內容或是次要目標,適合放在核心內容之後。
步驟四、重新檢視架構與內容
重新組合好架構與內容之後,
思考一下每個單元中間的銜接要怎麼做、
怎麼編排會比較流暢,
內容或案例需不需要微調,
有沒有哪些重複的東西需要刪減,
如果有重複的東西,
那應該保留在哪裡會比較順暢、對學習效果最好?
步驟五、重新檢視手法運用
重新組合的課程,
很有可能因為慣性,都運用同樣的幾種教學手法,
重新組合後,時間一拉長很有可能會變成同樣的幾種教學手法反覆循環,
就會需要再次檢視一下是否需要調整教學手法,
避免變成固定循環,而造成學員有預期心理,而覺得單調,
同樣的要思考人數、背景與場地環境的調整。
每一個階段、步驟,
都要再次思考對於受眾學員是否適合程度、容易學習、容易操作,
是否與教學目標有關聯,還是硬塞內容?
對於學員的狀況是否能夠換位思考,
跟自己的經歷、接觸的人事物有關,
如果是跨領域或是年紀相差較大,
建議可以直接找符合條件的朋友,先討論或試講,
確認對方是不是能夠聽懂、有共鳴、學得會,
這樣的說法、帶法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也提醒即便已經這麼詳細的去思考、規劃、設計,
還是會有不如預期的時候,
不會每次都順利或每次都100分的狀況,
如果以後需要常常講這個主題,
就盡快檢討修正,會越來越好;
如果這個主題不會常常講,
不是自己主要的課程,
可以考慮先放著,
未來真的有需要再修正規劃,
把心力放在重要又有產值的地方。
除了前一篇提到的,從頭開始設計課程以外,
隨著授課邀約增加、經驗累積、對象不同...等,
原本的課程很可能會需要調整,或是跟其他內容搭配重組,
以下就分享 現有課程調整 以及 原有課程的重新組合 的相關建議。
現有課程調整
已經設計好的課程,需要部份修正調整,但主架構不變大概會有以下四種狀況:
1.依場地環境調整
最簡單的調整狀況,
通常比較影響教學手法、小組分配的變化,
例如一般排排坐有桌椅跟沒桌椅可以做的分組方式與討論演練不一樣,
有足夠空間做分組桌型可以操作的方式又不一樣,
階梯型有桌子沒桌子又不一樣,所以事先知道場地環境,
對於手法的安排會有很大的影響,
不同手法的運用會影響到學習的狀況以及教學時間,
所以因應場地調整教學方法時,
也要留意一下時間的掌握以及教學成效的達成與否。
2.依經驗調整
隨著自己的知識累積與教學經驗,
補充內容到原本已經設計好的課程,
像是常見的學員問題,
如果有個課教兩三次都有同樣的問題被問,
或是學員在理解上感到困難,
就可以直接增加到正是內容解說,
減少理解落差以及解答時用掉的時間,
有時同一個主題也會因為教學次數多,
與學員的交流多了以後,
有一些新的體悟可以增加進去,
另外也常見的是領域內的知識有新的發現,
因此更新教學內容,
適當的補充或調整進去原本的課程。
3.依對象調整
第一次設計課程時通常都會有預設的學員對象,
但面對不同的對象時,
要考慮對方的背景與先備知識程度調整,
包含表達的方法、案例故事、內容深度,甚至手法,
調整成最適合對方學習的方式,
比如同樣是溝通課程,
對上班族職場人士、對門市人員、對業務銷售、對主管,
不同角色的應用情境與先備知識、經驗不同,
教學的內容、順序、案例,就需要做些調整,
讓教學對象容易轉化運用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
4.依時間調整
(1)長時間改成短時間
常常會遇到原本的課程設計是6小時,
但邀課單位只有2小時、4小時,教學時間較少的,
首先要先思考到這樣的時間,
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與原本有什麼差異,
把要達到教學目標最重要的核心架構與內容抓出來,
思考有沒有哪些內容可以省略,有哪些內容一定要講到,
有沒有哪些內容可以事先提供自學,
有沒有哪些內容可以當作補充教材,
以及手法可以怎麼調整或精簡,
最好不要想把長時間內容用濃縮的方式教,
很有可能會變成要講的重點內容很多,
結果大多數都只能用講的,
無法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
(2)短時間改成長時間
跟上述狀況相反,
有時只有規劃2~3小時的課程,需要講到4~6小時,類似這樣的狀況,
可以想一下還有沒有需要的先備知識,
或者進階或延伸的內容,
可以安排在原本內容的前或後,
而原本的內容需不需要拆得更細,教學手法適不適合再更多元,
演練與討論的內容需不需要更多或更深,
如果以 知識、技能、態度 這三方面去思考的話,
是否原有的內容只佔了其中一塊、兩塊?
或是某一部分的比例可以拉高?
也可能會需要用到下列的:原有課程架構的重新組合
但邀課單位只有2小時、4小時,教學時間較少的,
首先要先思考到這樣的時間,
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與原本有什麼差異,
把要達到教學目標最重要的核心架構與內容抓出來,
思考有沒有哪些內容可以省略,有哪些內容一定要講到,
有沒有哪些內容可以事先提供自學,
有沒有哪些內容可以當作補充教材,
以及手法可以怎麼調整或精簡,
最好不要想把長時間內容用濃縮的方式教,
很有可能會變成要講的重點內容很多,
結果大多數都只能用講的,
無法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
(2)短時間改成長時間
跟上述狀況相反,
有時只有規劃2~3小時的課程,需要講到4~6小時,類似這樣的狀況,
可以想一下還有沒有需要的先備知識,
或者進階或延伸的內容,
可以安排在原本內容的前或後,
而原本的內容需不需要拆得更細,教學手法適不適合再更多元,
演練與討論的內容需不需要更多或更深,
如果以 知識、技能、態度 這三方面去思考的話,
是否原有的內容只佔了其中一塊、兩塊?
或是某一部分的比例可以拉高?
也可能會需要用到下列的:原有課程架構的重新組合
原有課程架構的重新組合
已經有設計幾個不同課程,需要把不同課程做搭配,
通常是以下三種情況會發生
1.原本課程由短時間變長時間
2.在不同情況與時期,發展的不同課程,之後要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套新的模組
3.需求單位的學習目標需求不只1個,可能有2~3個
如果是狀況3,且這些目標沒有連貫性、關聯性,
可以直接分區塊教學就好,但要留意最好每個區塊教完就休息,
或是有一個明確的段落結束與轉場,
回來再換下一個區塊,讓學習內容的分界更清楚,
學員心理的轉換也會比較明確;
如果狀況3的目標是有連貫性、關聯性的,
先看原本的課程是否能達到所有目標,
假設無法滿足所有需求,就可能會進入到1或2的狀況重組課程。
不論是狀況1或2,建議的步驟如下:
步驟一、把可能有幫助教學目標的資料都攤開來看
包含對教學目標有幫助的,所有設計過的課程、手邊的資料、網路上查的資料、書籍…等。
步驟二、挑出最重要的核心
從所有內容中選擇對於主目標幫助最大的作為核心內容,
把他放在整個課程架構的中段,會需要花最多時間與心力教學。
步驟三、選擇前置內容、延伸內容或次要目標
依照前面提到的,相較主目標的核心內容,
其他所有設計過的課程或資料,
有哪些適合當作主目標的前置內容或先備知識(包含知識、技能、態度),
適合用 由淺入深 或是 流程式的編排;
有哪些適合當延伸內容或是次要目標,適合放在核心內容之後。
步驟四、重新檢視架構與內容
重新組合好架構與內容之後,
思考一下每個單元中間的銜接要怎麼做、
怎麼編排會比較流暢,
內容或案例需不需要微調,
有沒有哪些重複的東西需要刪減,
如果有重複的東西,
那應該保留在哪裡會比較順暢、對學習效果最好?
步驟五、重新檢視手法運用
重新組合的課程,
很有可能因為慣性,都運用同樣的幾種教學手法,
重新組合後,時間一拉長很有可能會變成同樣的幾種教學手法反覆循環,
就會需要再次檢視一下是否需要調整教學手法,
避免變成固定循環,而造成學員有預期心理,而覺得單調,
同樣的要思考人數、背景與場地環境的調整。
最後提醒
架構、內容、手法的設計與編排,每一個階段、步驟,
都要再次思考對於受眾學員是否適合程度、容易學習、容易操作,
是否與教學目標有關聯,還是硬塞內容?
對於學員的狀況是否能夠換位思考,
跟自己的經歷、接觸的人事物有關,
如果是跨領域或是年紀相差較大,
建議可以直接找符合條件的朋友,先討論或試講,
確認對方是不是能夠聽懂、有共鳴、學得會,
這樣的說法、帶法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也提醒即便已經這麼詳細的去思考、規劃、設計,
還是會有不如預期的時候,
不會每次都順利或每次都100分的狀況,
如果以後需要常常講這個主題,
就盡快檢討修正,會越來越好;
如果這個主題不會常常講,
不是自己主要的課程,
可以考慮先放著,
未來真的有需要再修正規劃,
把心力放在重要又有產值的地方。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