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始設計課程(一):設計的大原則
2024 Jan 09 教學培訓
每年都會有幾位新手講師
或是在課程設計上遇到瓶頸的朋友找我聊聊課程設計的問題,
2年前寫了一大篇課程設計的建議步驟,
原本只有私底下提供給有相關需求的講師朋友,
現在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這是我自己在設計課程,或是幫朋友一起設計的過程與經驗,
因為字數很多,會分成三篇跟大家分享。
設計大原則:先想架構→再想內容→再想手法
依照這樣的大原則,先進行2個前置準備再開始設計
1.確認受眾學員
了解課程需求單位的真實受眾、學員,
如果是公開班就先自己預設對象,
並且於報名表蒐集背景資料,開課時再做微調,
思考學員的族群、年齡、背景知識程度
跨領域、年紀較大、背景知識較淺的學員,需要比較白話解說,
如果講行話、專業術語,就要再用白話解釋一次,
學習或操作跟上的速度會較慢,
須更有階段性設計,確認每一段盡可能大家都有跟上。
2.設定課程目標
以培訓效益的柯氏四級評估為概念,進行課程目標的設定
L1:學習反應
L2:學習吸收
L3:行為改變
L4:績效展現
了解並依照需求方期望的成果是屬於哪一層級,
如果是公開班就自己設定目標,
希望學員上完這個課程,能夠達到什麼程度的培訓效果,
教學目標的設定,會影響內容架構以及手法運用,
例如想要達到L3跟L4一定要有實作演練,才能提高達成的機率,
視狀況最好還有指導回饋。
以上這兩件事會涉及到課程內容的深淺度以及手法安排,
在課程設計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把上面兩項思考進去,隨時檢視調整。
設計架構與內容的三種狀況
一、全新架構課程
具有專業知識、技能或經驗,但尚未規劃成課程
二、現有課程調整
已經有設計好的課程,需要部份修正調整,但主架構不變
三、原有課程的重新組合
已經有的幾個不同課程,需搭配組合,有助達到教學目標
以上三種狀況都有較詳細的設計建議,
會在後面兩篇完整說明,本篇先說明整體設計的大原則
設計內容與教學手法的考量
在完成架構與內容的設計之後(大原則第二階段後),
再思考時間長短、學員人數多少、場地環境(教室大小、桌椅安排),而進行教學手法的設計
時間長短
會影響內容多寡的取捨,並且不同的教學方法所會佔用的時間不同,
因此整體有多少時間可以進行內容以及手法的安排,
會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學員人數
多少會影響教學現場時對學員的掌握度,以及教學手法的安排,
像是要有實質產出的討論與演練,
會用到的時間通常會比較長,
如果學員人數較多,
要怎麼設計難度與產出規格、怎麼分組、每個討論用的時間...等,
才能讓課程進行與學員的吸收順利進行,
都會是需要仔細思考的。
場地環境
階梯型、平面教室、桌子固定無法移動的會議室...等,
不同型態、空間大小、可以排列的座位方式,
都會影響教學手法的設計,
例如場地空間不夠,大家只能排排坐,甚至連桌子都沒辦法擺,
那麼請大家寫海報、在場地走動、進行活動這類的教學手法就很難設計進去。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同一個內容至少要有3種教學方式,
比較能應對不同的狀況。
▋小提醒
- 有時候在想架構時,也會稍微想到內容,
可以先記錄下來,之後正式構思內容再細想。 - 同理,有時想內容時,也會想到教學手法,
可以先記錄下來,之後再想。 - 在想內容或手法時,常會突然想到可以增加的東西,
先記錄下來,之後再考量時間、整體流暢度後,再決定要不要排進去。
會請大家先把架構跟內容通通想完再開始進行編排與手法設計,
是因為我們要先確認,
要達到教學目標,
究竟需要規劃多少內容,有沒有遺漏需要增加的?
而這些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會不會份量過重?
如果內容真的太重難以吸收,
要保留哪些必要的內容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才能更合理的設計每段的內容重點要怎麼教才能讓學員有效吸收,
避免太過著重於有趣的教學手法,
卻造成時間、空間都不夠用、該教的沒教到,只是有趣卻達不到教學目標的窘境。
下一篇
設計課程架構的第一種狀況:全新架構課程
在大原則底下的細節與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