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講師教學的三個特點
2024 Jan 16 教學培訓
內容目錄
去年的某一場講師訓,
學員大多是有自己的正職,
兼著接演講或課程,
也有些是公司內部講師,
因為事前看過學員提交的課程大綱,
有部分大綱都比較屬於個人經驗分享的內容,
因此在課程中我說明了
我個人認為專業講師在教學上應該具備的三個特點,
也是我自己在區分「分享型演講」或是「專業教學」的不同點
是需要讓學員學得會、可操作的,
即便是從個人經驗歸納萃取出來,
也會有邏輯、脈絡、步驟...等,
學員可以學得起來,
而不會像是「憑感覺」、「做久了就懂了」
這種需要仰賴大量經驗形成的直覺,
或是需依靠個人特質才能夠得到效果的方法,
就像食譜,有經驗的師傅真的憑感覺就能炒出一桌好菜,
但初學者就必須得按照步驟、測量食材佐料的重量...等,
如果叫初學者憑感覺,那可能會做出一桌暗黑料理🤣
是能夠在課程結束後,
學員回到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活當中,
可以運用得到、運用得出來,
而不是只有在「教學環境當下」能夠呈現,
比如有些諮詢技巧,可以應用在管理輔導當中,
但如果在跟部屬做面談輔導的時候,
要完全的像是一位心理師面對個案做諮詢,
那會是一個很奇怪的情境,
所以在課程中有練習類似的技巧時,
應該要能思考到實際的狀況與應用場景,
進行演練方式的適度調整,
不然就真的需要靠學員的自我轉化能力了。
那麼我們必須要能夠觀察的出來學員運用得如何?
因此需要一些能夠評估的重點或指標,
讓我們可以判斷運用的狀況提供回饋,
有些東西是有一定標準的就照著標準看,
例如:系統操作、表單填寫、標準步驟...等。
有些是沒有一定標準,
基本上就要能看得出過程與效果的關聯性,
而進行回饋與參考建議,
例如:用字遣詞、聲音語調運用、穿搭...等。
比較少會歸納成具有上述三個特點的內容或結構,
有時會讓人覺得難以複製,或是認為「那是你才做得到」,
要轉化成教學型內容,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具體化步驟 或 工具模板,
例如在一個分享講座當中提到要關心部屬的內在動力,
那麼有沒有相關的具體步驟或是工具,
可以讓大家學會怎麼樣做到關心內在動力,
甚至可以示範或是讓大家練習一段,
或者常常聽到的養成規律、持續累積這類的概念,
在原子習慣這本書裡就有幾種不同的具體方法,
教你怎麼設計新習慣、規律的養成,
讓你真的做到持續累積,
當然並不是分享不好,
很多人的經驗與案例故事都很激勵人心,
所以要知道自己期望的類型是什麼?
適合的模式是什麼?
如果期望的是專業型的教學,
那麼上面提到的三個特點,可以參考看看。
學員大多是有自己的正職,
兼著接演講或課程,
也有些是公司內部講師,
因為事前看過學員提交的課程大綱,
有部分大綱都比較屬於個人經驗分享的內容,
因此在課程中我說明了
我個人認為專業講師在教學上應該具備的三個特點,
也是我自己在區分「分享型演講」或是「專業教學」的不同點
可複製
專業講師的教學內容與設計,是需要讓學員學得會、可操作的,
即便是從個人經驗歸納萃取出來,
也會有邏輯、脈絡、步驟...等,
學員可以學得起來,
而不會像是「憑感覺」、「做久了就懂了」
這種需要仰賴大量經驗形成的直覺,
或是需依靠個人特質才能夠得到效果的方法,
就像食譜,有經驗的師傅真的憑感覺就能炒出一桌好菜,
但初學者就必須得按照步驟、測量食材佐料的重量...等,
如果叫初學者憑感覺,那可能會做出一桌暗黑料理🤣
可運用
講師所教授的專業知識或技巧,是能夠在課程結束後,
學員回到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活當中,
可以運用得到、運用得出來,
而不是只有在「教學環境當下」能夠呈現,
比如有些諮詢技巧,可以應用在管理輔導當中,
但如果在跟部屬做面談輔導的時候,
要完全的像是一位心理師面對個案做諮詢,
那會是一個很奇怪的情境,
所以在課程中有練習類似的技巧時,
應該要能思考到實際的狀況與應用場景,
進行演練方式的適度調整,
不然就真的需要靠學員的自我轉化能力了。
可觀測
承接上一點,如果學習的是要運用出來的技巧,那麼我們必須要能夠觀察的出來學員運用得如何?
因此需要一些能夠評估的重點或指標,
讓我們可以判斷運用的狀況提供回饋,
有些東西是有一定標準的就照著標準看,
例如:系統操作、表單填寫、標準步驟...等。
有些是沒有一定標準,
基本上就要能看得出過程與效果的關聯性,
而進行回饋與參考建議,
例如:用字遣詞、聲音語調運用、穿搭...等。
該如何把分享型內容轉化成教學型內容?
如果是分享型的內容,通常因為是案例、經驗的分享,比較少會歸納成具有上述三個特點的內容或結構,
有時會讓人覺得難以複製,或是認為「那是你才做得到」,
要轉化成教學型內容,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具體化步驟 或 工具模板,
例如在一個分享講座當中提到要關心部屬的內在動力,
那麼有沒有相關的具體步驟或是工具,
可以讓大家學會怎麼樣做到關心內在動力,
甚至可以示範或是讓大家練習一段,
或者常常聽到的養成規律、持續累積這類的概念,
在原子習慣這本書裡就有幾種不同的具體方法,
教你怎麼設計新習慣、規律的養成,
讓你真的做到持續累積,
當然並不是分享不好,
很多人的經驗與案例故事都很激勵人心,
所以要知道自己期望的類型是什麼?
適合的模式是什麼?
如果期望的是專業型的教學,
那麼上面提到的三個特點,可以參考看看。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