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提問時,學員答錯或偏題怎麼辦?
2024 Jan 15 教學培訓
你有沒有曾經遇過或是看過其他講師遇到這樣的狀況?
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了提問,
但學員的回答跟原本預期的方向差太遠,導致有點尷尬,
或是有點難接回原本設計的鋪陳,就自己要圓回來...
我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狀況,
後來慢慢懂得運用方法,
讓學員回答時盡可能不會偏題,
面對回答錯誤的狀況也能更好的回應,
接下來從 事前聚焦範圍的問題設計 跟 當下的應對回應
兩方面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順暢。
而在教學時問:「在與部屬面談時,應該要注意什麼?」
這時可能會有學員回答
「注意坐的位置」、「注意表情管理」、「注意談話內容」、「注意部屬表現」、「注意坐姿」....等,
各種不能說他不對,但又不是聚焦在主題上的回答,
就要花時間等到有傾聽相關的答案才能繼續,
或是自己要趕快丟出自己要講的方向,
其實在事前備課時做好設計,
把問題與答案縮小限制在某個範圍裡,
可以讓學員在回答問題時,不容易超出範圍,
有以下兩種建議做法:
不如直接問
「在與部屬面談時,為了能夠理解部屬所表達的內容,應該要做到什麼?」
這時候回答的範圍就會縮在 "為了能夠理解部屬所表達的內容" 而該做的行為,
雖然免不了應該還是會有些意外的回答,
但比起前一個問法想要讓學員講出「傾聽」的機率就提高很多。
在進入主題之前提供了一個跟主題連結性很高的內容,
讓學員看過之後再提問,例如:
「從這部影片(這篇文章...等)當中,有沒有注意到哪件事情對面談很重要?」
「這部影片(這篇文章...等)當中,主角做了什麼而開始理解部屬?」
類似這樣的方式,
在提問之前就已經把學員的注意力聚焦在主題上,
且提問時也以提供的內容為範圍,
學員會偏題的機率就下降很多。
以上這兩種方式都是在「提問前」,
甚至是在備課、教學設計的階段就可以先想好的。
學員回答的跟標準答案不同,或是跟自己想的不同,
有些講師會擔心造成學員的反抗意識就順著對方,
其實在教學時,我們並不是在討好學員,
而是在共創一個學習過程,
只要過程中是尊重對方,不用貶低、嘲笑的方式,
有些時候反而會因為錯誤而更記得正確的內容,
我也提供自己常用的回應方式給大家參考,
當然最好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都是有根據的,
誰提出的理論、有數據的研究、客觀證明的事實、清楚明確的規定...等,
因為即使跟學員想的不一樣,這種有明確可查證的標準答案,
除非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不然通常不太會有爭議,
可以肯定學員願意思考、回答的行為,
同時公布正確的答案,
當然如果仍然有學員不認同的話,
可以讓對方知道這也許不會百分之百符合每個人,
但經過什麼樣的過程或研究而提出,符合大部分的人,
如果不符合對方的狀況,也許可以再思考怎麼依照實際狀況調整,
保留雙方的彈性,都沒有對錯。
但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與認知不太一樣,
所以這類型問題所得到的答案跟自己原本想的不同機率會比較大,
這時我通常都會先接納對方的回答說
「這個想法蠻有趣的」、「跟我原本想的不同但我很想了解」之類的,
然後用好奇的方式詢問對方「會這麼想的原因是什麼?」聽聽對方的說明,
如果對方說的很有道理、沒什麼問題的話,
就認同對方的想法並稱讚他
「你想得很完整,是不同的角度也很值得嘗試」之類的回應
如果對方說的邏輯不太對,或是可能我們曾經有過經驗但失敗,
可以直接提醒對方
「有幾個地方我提醒一下」、「有幾個地方跟你討論看看」之類的
保有討論的空間,而不全盤的否定對方,
之後再用「我個人的建議」的角度提出原本的想法與答案,
是一種我們都有各自的想法,但都值得參考、嘗試的概念,
彼此都成立而不是對立。
以上就是我對於學員回答錯誤或偏題的一些經驗分享,
給身為講師的各位參考,如果有其他的建議也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了提問,
但學員的回答跟原本預期的方向差太遠,導致有點尷尬,
或是有點難接回原本設計的鋪陳,就自己要圓回來...
我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狀況,
後來慢慢懂得運用方法,
讓學員回答時盡可能不會偏題,
面對回答錯誤的狀況也能更好的回應,
接下來從 事前聚焦範圍的問題設計 跟 當下的應對回應
兩方面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順暢。
聚焦範圍的問題設計
假設有一位講師在教面談時要做好傾聽,而在教學時問:「在與部屬面談時,應該要注意什麼?」
這時可能會有學員回答
「注意坐的位置」、「注意表情管理」、「注意談話內容」、「注意部屬表現」、「注意坐姿」....等,
各種不能說他不對,但又不是聚焦在主題上的回答,
就要花時間等到有傾聽相關的答案才能繼續,
或是自己要趕快丟出自己要講的方向,
其實在事前備課時做好設計,
把問題與答案縮小限制在某個範圍裡,
可以讓學員在回答問題時,不容易超出範圍,
有以下兩種建議做法:
直接聚焦主題的問題設計
與其問「在與部屬面談時,應該要注意什麼?」,不如直接問
「在與部屬面談時,為了能夠理解部屬所表達的內容,應該要做到什麼?」
這時候回答的範圍就會縮在 "為了能夠理解部屬所表達的內容" 而該做的行為,
雖然免不了應該還是會有些意外的回答,
但比起前一個問法想要讓學員講出「傾聽」的機率就提高很多。
提問前的主題內容提供
可能是一個影片、一篇文章,或是一個案例故事,在進入主題之前提供了一個跟主題連結性很高的內容,
讓學員看過之後再提問,例如:
「從這部影片(這篇文章...等)當中,有沒有注意到哪件事情對面談很重要?」
「這部影片(這篇文章...等)當中,主角做了什麼而開始理解部屬?」
類似這樣的方式,
在提問之前就已經把學員的注意力聚焦在主題上,
且提問時也以提供的內容為範圍,
學員會偏題的機率就下降很多。
以上這兩種方式都是在「提問前」,
甚至是在備課、教學設計的階段就可以先想好的。
當下的應對回應
我們在問一些 有標準答案 或是有 無標準答案,但自己有建議 的問題時,學員回答的跟標準答案不同,或是跟自己想的不同,
有些講師會擔心造成學員的反抗意識就順著對方,
其實在教學時,我們並不是在討好學員,
而是在共創一個學習過程,
只要過程中是尊重對方,不用貶低、嘲笑的方式,
有些時候反而會因為錯誤而更記得正確的內容,
我也提供自己常用的回應方式給大家參考,
有標準答案
這個其實最簡單,只要直接秀出正確答案就好,當然最好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都是有根據的,
誰提出的理論、有數據的研究、客觀證明的事實、清楚明確的規定...等,
因為即使跟學員想的不一樣,這種有明確可查證的標準答案,
除非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不然通常不太會有爭議,
可以肯定學員願意思考、回答的行為,
同時公布正確的答案,
當然如果仍然有學員不認同的話,
可以讓對方知道這也許不會百分之百符合每個人,
但經過什麼樣的過程或研究而提出,符合大部分的人,
如果不符合對方的狀況,也許可以再思考怎麼依照實際狀況調整,
保留雙方的彈性,都沒有對錯。
無標準答案,但自己有建議
講師通常都會有一些從自己的經驗中整理歸納出來的方法、步驟、流程,但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與認知不太一樣,
所以這類型問題所得到的答案跟自己原本想的不同機率會比較大,
這時我通常都會先接納對方的回答說
「這個想法蠻有趣的」、「跟我原本想的不同但我很想了解」之類的,
然後用好奇的方式詢問對方「會這麼想的原因是什麼?」聽聽對方的說明,
如果對方說的很有道理、沒什麼問題的話,
就認同對方的想法並稱讚他
「你想得很完整,是不同的角度也很值得嘗試」之類的回應
如果對方說的邏輯不太對,或是可能我們曾經有過經驗但失敗,
可以直接提醒對方
「有幾個地方我提醒一下」、「有幾個地方跟你討論看看」之類的
保有討論的空間,而不全盤的否定對方,
之後再用「我個人的建議」的角度提出原本的想法與答案,
是一種我們都有各自的想法,但都值得參考、嘗試的概念,
彼此都成立而不是對立。
以上就是我對於學員回答錯誤或偏題的一些經驗分享,
給身為講師的各位參考,如果有其他的建議也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