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變強嗎? 教學與學習者不可不知的「有效學習法則」
2024 May 30 教學培訓
但始終不確定他的能力有沒有提升? 所學的到底有沒有幫助?
其實,在教育訓練圈裏面有個理論叫做
70/20/10有效學習法則
這個理論在談的是人的能力提升、成長,
有70%來自 實踐學習、20%來自 社交學習、10%來自 正式學習
也就是說「實踐」才是提升能力的最大關鍵,
但並不表示 20%的社交學習 與 10%的正式學習 不重要,
在不同的情境下,反而可能會是突破躍升的關鍵點,
舉例來說:
一個績效好的員工被晉升起來當主管,但領導管理事實上是另外一種能力,
雖然隨著事件、經驗的累積,會慢慢內化成自己的一套管理領導模式,
但也肯定會遇到一些瓶頸或困擾,
這時可能就會找資深主管請教如何處理,
也可能由公司或自己安排相關課程培訓,有具體的工具方法可以應用,
當然這個順序也有可能顛倒過來,
有些公司在晉升主管之前必須先受過主管訓練,讓新任主管先有基本的管理能力準備,少走一些冤枉路。
所以這三種最好都要具備,才會更完整的且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下就針對三種類型分別說明
正式學習
包含實體課、線上課、閱讀、影音課、工作坊…等,經由老師或媒介正式的學習一個知識或技巧,
也就是一個輸入、建立的過程,
也許是從0到1的知道、學會某件事,
也有可能是某領域、職能從1到N的持續學習,具備更全面的知識,
這大家都容易理解就不多做贅述。
社交學習
常見的有
應用的交流:
與同學、同業、同事、前輩…等的交流,
可以從他人的經驗與案例中,了解別人是如何運用,進而轉化套用在自己身上,
也可能因為自己的分享而幫到他人,且這也是一個整理內化的過程。
彼此的回饋:
有可能是從交流當中其他人提供回饋,也可能是從共事的同事、部屬、主管提供的回饋,
因此而了解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再調整,
回饋的人也會因為這樣的過程而強化認知與判斷能力。
一對一的教練輔導:
由一位教練經過觀察、引導、討論…等過程,
一起發現自己的現況與期望落差,並探討該如何達到期望。
如果是講師或教育訓練規劃的角色,
就可以思考如何把這類型的元素放在整體的培訓設計當中,
例如課中讓學員彼此回饋、課後建立學習交流機制、回訓、一對一輔導計畫…等。
實踐學習
常見的有
實際運用:
這應該不用多作解釋,就是把所學的實際在工作或是生活當中運用出來,
累積實際的經驗,讓輸入變為產出,逐步熟練、提升運用的品質與效率,
也是最能看出學習前後差異的過程,當然也有可能如同前面提到,先做了再說後續再學再修正的。
參與專案:
如果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比較沒機會碰到想提升的能力,或是想經歷更高挑戰性的實踐過程,
就可以刻意的發起或參與相關專案,藉此達到實際運用或是濃縮時間提高強度的經驗累積。
覆盤優化:
不論是平常就可以運用,或是要參與專案才有機會,覆盤並進行優化是必不可少的動作,
自己或與夥伴覆盤整個運用的過程當中有哪些需要再優化調整的,
於下一次運用時修正嘗試,持續改善運用的成果,進化能力。
如果是講師或教育訓練規劃的角色,
就可以思考課程中是否可以加入模擬演練,實用好用的表單、步驟、工具幫助學員課後的運用,或是課後的作業、實戰練習團之類的。
不論你是講師或是愛好學習者,
有效學習法則應該都可以提供一些參考與提醒,
了解這樣的大概念後,或許都可以自己再想出更多方法,
幫助我們在教學與學習的路上持續有效的提升自己與他人的能力。